
新能源产业浪潮奔涌之际,动力电池技术正从单一性能竞赛迈入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的新阶段。3月28日,中科海钠“商用车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与价值重构”新品发布会隆重举行,重磅推出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-“海星”。该方案以钠离子电池的“长寿命、宽温区、高倍率”先天特性为基础,破解常规电池“快充-充满-长寿命”的“不可能三角”,通过提高电池温度特性做到充放电过程中“少加热、少发热、少散热”,通过提高电量估算精度加大放电深度,从而明显提高电量使用率和充放电损耗率,为电动重卡提供“少装电池、快速充电、多次使用”的新运行模式,降低初始投资和全生命周期电量浪费,提高有效载重和全生命周期电量输出,从而大幅度提高钠离子电池电动重卡的投资回报。

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指出,动力电池本质是“电量的搬运工”,其经济性需从全生命周期衡量。发布会现场,他通过三大公式直击行业痛点:提高循环寿命和电量利用率显然是更为合理的优化方式,提高标称容量会导致购置成本和整车自重增加。电池“加热、发热、散热”导致的能量损失与额外电费,计算下来是令人吃惊的,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。
当前降低购置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降价,因为电量单价短期已经没有明显的下降空间,所以应该关注如何大幅度降低标称电量。如果能够降低标称电量,除购置成本明显降低外,电池重量还可以同步下降,以及不需要升级充电设施就可以提高充电倍率。

技术与应用:破解“不可能三角”,提出“少装、快充、多用”模式商用车的生产工具属性,本身要求充电要快、快充要能充满、快充充满还需要寿命长,但这对常规的电池当前是无法做到的。“海星”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,破解了“不可能三角”,从而可以支持“少装电池、快速充电、多次使用”的新模式。1.快速充电:20-25分钟完成0-100%充电;3.运营模式:电量尽量降低,日间快充1-2次,每次20分钟左右,不会影响工作时间。按照白天充电2次晚上充电1次计算,单日续航里程和有效载重都高于对标产品,且可以稳定使用8年,经济性优势突出。

发布会现场汇聚了电动重卡产业链十余家标杆企业代表,包括中车时代电动、绿动集团、金龙重汽、江淮汽车、三一集团、一汽解放、江宸智能、玖行能源、卡特彼勒、徐工新能源、福田汽车、江苏速豹、华阳集团等,大家通过圆桌论坛和单独交流,对“海星”方案展示的技术进步和“少装、快充、多用”的运行方式,做了深入的讨论,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。陈立泉院士因为对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巨大贡献,被尊为“中国锂电之父”,但同时又是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倡导者。钠离子电池性能的先天优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,发展钠离子电池产业更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。大器可谓天成,但仍需慧眼独具。没有陈立泉院士作为国家级战略科学家的使命和情怀,就没有十五年前的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;没有他基于科学原理和资源分布的前瞻性研判,没有他对胡勇胜研究员的培养和教诲,就不会有板凳十年的基础研究,也不会有中科海钠的设立;没有国家级的战略视野和产业信念,就不会有勉励我们穿越周期的从容与平淡,坚冰春水,笑容灿烂。潮起潮落,我们一路向前。初心不改,重任在肩。星辰大海,是我们共同的心愿。